冬日里哈尔滨桥梁的守护者

2月6日清晨,哈尔滨的气温降至-25℃,位于城市东三环跨铁三层立交桥最上层的主桥上,密集的车流穿行不息,在距离主桥(27.5米)的最下层,一支由设计师和工程师组成的90后质量检测班组,正在下穿地道桥内进行着巡视与监测作业。

查看桥梁的检测数据

哈尔滨市东三环快速路跨铁立交桥,被称为冰城环线的“最后拼图”,四层“立体交通”既有最上层一跨而过的高架主桥,还要兼顾下一层的疏解铁路桥,再下一层是“百年铁路”滨绥线等铁路及市政路,最下层则是三座下穿地道桥。

“一座立体交通项目囊括了市政、排水、涉铁防护等15个大专业,这里又是省会城市的主干道,周边居民区和大型企业密集。”铁五院东三环跨铁立交桥设计总监何瑞平,站在桥下抬头仰望仍不时感慨。这位来自四川绵阳,2005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桥梁专业硕士毕业,已留在哈尔滨工作生活超过二十年,是名副其实的基建“宿将”。何瑞平说他很骄傲,从业至今他已为这座城市设计或改造了十余座涉铁市政桥梁。

对四层桥梁进行测量

哈尔滨被称为“火车拉来的城市”,随着城市的逐步发展和壮大,涉铁路段极易变成断头路,成为限制城市空间的新痛点。何瑞平说:“以东三环跨铁立交桥为例,桥址处紧邻重要铁路枢纽,列车运营十分频繁,设计团队就跨铁方案进行了斜拉桥、钢混组合梁、钢箱梁多种选型,以及顶推、转体、吊装等多轮方案比选,最终确定采用智能步履式多点连续顶推方案。”

“设计等级和技术标准要求极高,又地处寒冷地带,冬夏温差超过70℃,施工难度不言而喻。”来自中铁二十二局东三环跨铁立交桥项目的柏志刚,就是负责顶进、顶推技术的工程师,这位来自广西南丹县的90后小伙,先后参建了哈尔滨站改造、东三环路等工程建设。

undefined

研究桥梁的数据

柏志刚说,设计与施工团队对难点工程进行专门技术攻关,完成了全国首例旋转调坡顶升、首例预应力盖梁顶升、高寒地区顶升最高三项桥梁施工之最。“基建人付出智慧与汗水,为项目缩短了3个月工期,切实为这个冬天的‘尔滨’城市建设出了一份力。”柏志刚如是说。

如今,哈尔滨三环路虽于2023年10月底顺利“闭环”,但技术团队的工作并未停止。3个月来,由设计、施工组成的技术班组,定期到现场进行技术质量回访,对涉铁咽喉区运行情况开展技术监测,节日期间相关工作仍要进行。“班组多为‘师徒’组合,设计师和工程师都是青年技术骨干。”

每一次监测,班组成员都要分扛着多种监测设备,在四层立交桥间来回巡视,完成钢箱梁应力监测、铁路线路沉降变形监测、铁路框构桥沉降监测等多项技术工作,在极寒户外一干就是小半天,眉毛、鬓角不久就会挂满了白霜;下午,技术班组要迅速集中开展技术分析,比对各项数据情况……

如今,哈尔滨市一座座桥梁拔地而起,将一处处城市梗阻变为通途,这些桥梁的守护者正用保质保量的工程,打通这座城市的大动脉,让城市的车流顺畅。

丁旭 记者 郭俊峰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跨境财经 » 冬日里哈尔滨桥梁的守护者